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因脉科技刘夜:国内企业2.0服务,理想向左,现实向右
2013-11-04 15:51

因脉科技刘夜:国内企业2.0服务,理想向左,现实向右

      “软件是精英领着屌丝玩,互联网则是精英被屌丝拉下神坛”,在企业服务领域摸爬滚打十余年的因脉科技创始人刘夜,如是形容软件与互联网时代的不同。
      作为众多企业级服务商的一员,刘夜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国内企业服务领域的一种认识:企业服务的互联网时代到来了。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国内企业服务领域的确在酝酿着改变,在这次改变当中,率先崭露头角的是企业2.0(企业内部沟通协作)领域。
      在国外,企业2.0领域的代表性产品是Yammer,全球超过500万用户,85%的世界500强企业选择使用Yammer提供的Saas服务。2012年6月,微软以12亿美元收购Yammer,被视为企业2.0领域的标志性事件,印证着国外市场对该领域的预期与认可。几乎同一时期,国内企业2.0领域的尝试者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了出来,金蝶的云之家、梅花网的明道、北森的TITA、哈佛商业评论的工学坊等等。
      与互联网个人社交领域国外模式如FACEBOOK、TIWWTER等在国内的迅速复制与普及不同,企业级市场国外模式的本土化似乎走的另外一条道路。这些Yammer的国内追随者们并没有获得如国外市场的热烈反馈,国内市场对此的应者寥寥,少数愿意尝试的企业也大多是小型团队,获取用户尚且艰难,更不用说付费转化了。
      企业2.0产品在国内的集体冷遇在某种程度上是国内目前企业级服务市场现状的一个缩影。“其中的原因,不是简单的一句国内市场环境不成熟所能概括的”,同样在企业2.0产品上有所尝试的刘夜这样反思道“这其中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差异”。国外个人社交领域模式在国内的成功因其对人社交属性的延伸和演化而有其文化上的超越性,而对于作为组织而存在的企业来说,文化上的差异则很难被轻易跨越。
      首先是公共意识上的差异。在西方传统中,自古罗马广场始的公共意识早就根植于他们的文化记忆中,每个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发表观点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企业2.0产品对于企业中的员工来说,不过是互联网意义上的一个小型的公共空间,对他们来说,只是线下到线上的转换,并不涉及文化习惯上的改变。而对于中国人来说,长久以来,个体独立发表观点被视为是知识精英阶层的特权,公共经验在国人的文化记忆当中处于长期缺失的状态,从今天微博中公知大号构成言论主体的现象中可以窥见一斑。所以当企业中出现这样的公共空间供员工发表个人看法时,并不能如国外企业那样产生足够质量与数量的UGC(用户生成内容)来维系产品的存在。
      其次是分享精神的缺失。中国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的以亲缘关系为纽带的经济形态,使得其在某种程度上会将非亲缘关系的分享视作对自身利益的损害。而对西方人来说,分享一方面是契约关系下合作的一种展现形式,一方面也是公共意识的延伸。企业2.0产品作为企业内部知识分享的工具,没有基本的分享精神,几乎无法产生真正的价值。
      第三是职业素养上的差距。不可回避的是,相当一部分国内企业员工并不能从工作中获得乐趣,更多的时候,工作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负担。企业2.0产品只是工具,并不能解决员工意愿层面的问题,如果使用它让工作变得更麻烦,那么员工就不会使用它。这也是很多企业2.0产品无法获得持续用户增长的重要原因。
      仅仅企业2.0产品领域,有如许多文化上的壁垒,是否意味着国内企业级服务市场就很难获得互联网意义上的变革呢?从文化差异本身入手去解决问题是一种方向:也即国内员工习惯以什么样的方式去使用工具,抑或一开始就从消费化的方式去打动用户,答案有很多种,每一种都等待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去实践与验证。比起轻易得出答案,提出正确的问题更为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