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作别]纠结的作别:要不要选择生态葬?
2018-04-05 22:11

[作别]纠结的作别:要不要选择生态葬?

原标题:[作别]纠结的作别:要不要选择生态葬?

  编者按:霏霏细雨,点点愁思。又是一年清明时,每逢这个时节,对故人的思念,就愈加悠远绵长。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慎终追远、行孝敬哀,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更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情怀和精神信仰。

  不过,该如何与故人作别?怎样安葬,才是对天各一方的他们最好的敬重方式?在时间的流变中,作别方式的内涵和外延正在悄悄改变。中国之声推出清明特别策划《作别》,聚焦关于生态安葬的那些纠结、困惑与坚持。

  央广网北京4月5日消息(记者车丽 王颜欣)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没有鞭炮声,却多了鲜花。北京市昌平区天寿陵园中正在举行的是公益节地生态集体安葬,八位逝者的亲属在礼仪人员的陪同下,伴随着肃穆的音乐,缓缓步入告别厅,他们敬献鲜花、点燃蜡烛,和亲人做最后的道别。

  “亲人的骨灰植入草坪之下,永久地亲吻着大地,永久地与芳草为伴,与自然相融,他会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土地资源和精神财富。”说话的是74岁的田先生,他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安葬自己的父母。一早,他的眼圈已经泛红,颤抖着双手将双亲的骨灰请入可降解的骨灰坛中,安放在天寿陵园“和煦园”公益生态葬墓区,周围满是绿地。洒满花瓣、覆盖草坪,双亲的名字刻在墓地前的卷轴墙上。没有传统的香烛缭绕和鞭炮声声,更多的是鲜花绿地和点点琴音。

  不过,这种安葬方式,曾在田先生家中引起不小的风波。田先生告诉记者,“我主张‘厚养薄葬’的形式,回去大操大办我不愿意。我老家的亲戚朋友邻居估计都有些议论。我本来想清明回家简单办丧事,但是堂哥不同意,他很生气,非要大操大办,又要演电影又要烧纸马那些,甚至他说你们要生态葬,我就不参加。”

  田先生女儿说:“这次安葬也不需要我们负担一分钱,国家给补助了,也省了很多事,不用花钱去找墓地。参加这种仪式,会让我们有仪式感,心灵会受到一些冲击。”

  和他有着同样选择的是34岁的赵先生,赵先生的父亲今年2月因病去世,骨灰一直寄存在北京市殡葬服务中心。见到他时,他正一个人坐在沙发上,面前就是用红布包裹的父亲的骨灰坛,他双手拄着额头,低头不语。父子间的道别,就在时光的静谧中。

  赵先生说:“亲戚会有不同的意见,觉得要遵循中国传统,但是拿主意还得是我。也遵从他的遗愿了,自然葬,我们想祭奠他的时候也有地方,能和我父亲聊聊天。在家,我和我爸都是球迷,看球时也会想起我爸,不是非花20万买墓地才能想着他,心里只要想着他,什么时候都能想着。人走了后,一切从简,活着的时候让他开心点比什么都强。”

  同一天,800公里外的河南许昌也有一场生态葬集体安葬,目前那里已经有158名逝者选择了不留名、不刻碑、不留骨灰的绿色安葬方式。不过,生态葬推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河南许昌市玉皇岭墓园管委会副主任李芙丽提到,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厚葬”成了生态葬的最大阻碍。“本来今年定的有30个,等到第二天就要下葬了,通知说家里面有人不同意,但是他们还想保留,这边就给他们往后顺延。他们现在还在考虑,还在商量。”

  2016年,9部委提出“着力推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改革”之后,目前全国24个省份出台了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具体实施意见。今年,民政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指导意见,明确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到2020年骨灰格位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50%以上。

  天寿陵园副总经理吕玉坤表示,不占土地或者少占土地,用可降解的材料都是节地生态葬的一种,包括树葬、海葬、花坛葬、自然葬等。2003年他们投放草坪葬、树葬时,一年只有10家8家来选择。到2010年,很多人转变观念接受了这样的葬式,大概每年有30-40家来选择这个模式。目前选择树葬草坪葬的有400多家,占地面积都非常小。

  随着殡葬改革推进,“重敛厚葬”的传统观念正在转变,节俭治丧与“厚养薄葬”的风气逐渐深入人心。遵从亲属的遗愿,成了不少人选择节地生态葬的理由。梅之馨是北京天寿陵园的工作人员,2015年,她的父亲就选择了以树葬的方式长眠。一棵大树下,0.3平米的墓穴,没有立碑。她说:“现在接受率直线上升,开始选这个时,有人就说怎么这么小,感觉不孝顺。其实这个墓是我爸爸生前自己选择的,他也看过很多立碑的,他觉得这个才是跟生态自然融合在一起的,去世后自己魂归大地,觉得自己还活着。我们现在接触的一些客户,老龄化的人接受起来反而更好,甚至比年轻人更能接受。”

  民政部的最新数据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广东、广西等地节地生态安葬率提升较快。北京市2017年包括骨灰立体安葬、自然葬等在内的绿色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已占所有安葬方式的44%,经历了从拒绝接受到供不应求的转变。今年清明期间,北京民政局还启用了全国首艘专门用于骨灰海撒的轮船以及专用码头。

  中国殡葬协会副会长王宏阶表示,一些地方将节地生态葬列入了惠民殡葬范围,推行奖补政策和措施。比如海葬,现在政府补贴力度非常大;有的地方实行深埋的,奖补力度也很大。从惠民政策方面,可以概括为“4+1”,殡的角度是“4”,包括遗体接运、遗体火化、骨灰寄存、遗体存放,“1”是节地生态安葬,政府各个部门的重视程度很大。客观地说,这种葬式还不能成为主流葬式,但是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这种节地生态安葬比例会逐步提高。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虽然几千年来的厚葬理念仍在影响着今天的观念,但是节地生态葬――逝者与青山绿水相伴,回归自然,福荫后世,实现真正意义的“入土为安”,也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心之所在,亲之方向”――70岁的王女士在父亲安葬后,一遍遍地回头凝望墓墙。她说:“对于生态葬,是我父亲当时有要求。他今年年初去世的,他之前跟我以及我妹妹非常明确地说百年后希望埋在树下,骨灰和大地融为一体,不需要骨灰盒,想他的时候就可以看看照片,不要浪费土地。”

  目前来看,生态葬普及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位于东部沿海省份,在广大内陆省份的农村地区,土葬依旧是最能接受的安葬方式。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与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