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浅谈FOD的管理
2018-04-05 22:11

浅谈FOD的管理

原标题:浅谈FOD的管理

[

  2011年在《机场外来物管理规定中》对外来物做出如下定义:飞行区内可能会损伤航空器、设备或威胁机场工作人员和乘客生命安全的外来物体,简称“FOD”。 同时在规定中对 FOD 防范、巡查、移除、信息管理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要求。笔者在这里仅对FOD的管控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从FOD的定义上来看,任何物体都会成为外来物,然而我们不可能将飞行区内全部的物体“请”出去,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物体进出飞行区,金属工具、塑料袋、施工砂石等等。然而是否将这些物体控制在一个安全的状态,FOD就不复存在了呢?FOD的管理实质上就是将潜在的危险转变为安全的过程。国际民航组织将安全定义为一种状态,即通过持续的危险识别和风险管理过程,将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风险降低并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或其以下。例如航空器维修工具,当工作正确存放在工具箱内或者在工作人员的正确使用过程中,它并非FOD,但是当它被随意丢弃时就具备了构成FOD的条件。同样是被丢弃的维修工具,如果缺少安全主体,即远离航空器设备和人员,同样不会成为FOD。安全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属性,FOD的管理就是要充分利用安全时间和空间的对立或者统一的关系,当不安全状态发生时,阻止事故的多米诺骨牌继续倒下去。机场只要运营,就一定会产生外来物,外来物的治理要尽可能的做到本质安全。如果能够在系统或者系统中的某个环节达到本质安全,就可以大大减低FOD的出现。例如在机场施工过程中加设围挡,防止碎石在施工过程中因人为的原因造成散落时吹入机坪;建立健全工具清单制度和维修废弃物回收制度,确保在维修过程中和维修完毕后不出现安全隐患。

  FOD的产生与航空器运行、地面保障、恶劣天气、不停航施工等因素息息相关。机场当局要建立FOD数据库,利用大数据对FOD来源进行分析,对其类型进行分类,将FOD控制在源头才是FOD管控的上上策。建立预警机制,特殊天气条件下加强对飞行区的巡查力度,对易发生FOD入侵的地点进行重点监控。病在防而不在治,同样外来物的管理关键在于预防而不是治理。衡量FOD管理水平的标准并非是每天在飞行区内发现多少金属片、每天开出多少整改处罚单,恰恰相反,在巡查飞行区时未发现金属碎片、机场工作人员严格按照规章操作,这才是真正做到了将FOD扼杀在摇篮中。

  在《机场外来物管理规定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人员准入培训。人员的培训切勿千篇一律。飞行区内的工种繁多,工作人员业务内容、工作地点、工作性质往往差距很大,因此统一内容的培训很难满足人员准入的需要。如机上清洁人员很难接触到航空器维修设备、工具,也就谈不上维修工具遗失,所以其培训重点应该放在垃圾回收和消耗品的使用、管理上;不停航施工人员仅仅在特定区域内活动,与区域外航空器的活动基本上不会出现交叉,因此这类人群的培训重点要放在如何管控材料、人员、设备上。准入培训要在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形成“T”字形培训,有的放矢地进行准入管理。

  飞行区内的设施设备准入应施行标牌化管理,在设施设备的显著位置注明所属单位、使用单位、维修单位、设备的编号、位置信息等,尤其是可移动设备,更应该加强标牌化管理,如轮档、锥桶、工作梯等等,当设备出现遗漏、遗失的情况时可以迅速找到失主,设备损坏时亦可第一时间找到责任人,使得责任划分更加明确。

  对于无法进行标牌的材料,施行区域化管理。例如以整条跑道为一个划定的区域,详细记录用于固定灯光的螺钉型号、数量、位置,更换螺钉时将废弃的螺钉进行回收并记录存档,发现螺钉遗失,除及时加固灯具外,还要对相关区域进行检查,确保飞行安全,做好相关记录,发现遗落的螺钉时及时形成闭环。这种区域化的管理是一种非常精细的工作,闭环周期长短不一,有的甚至无法形成有效的闭环,即便如此,仍然需要利用大数据平台等多种手段进行管理。FOD的治理切勿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的思想。大的外来物显而易见,小的外来物却常常被人忽视。勿以“物”小而不为,协和空难就是因为一条小小的金属部件引起的。血的教训再一次告诉我们,安全面前无小事。FOD的种类繁杂,金属、橡胶、塑料、石块、纸屑等等这些小物件都可能是危害航空安全的罪魁祸首。

  FOD的治理并非一朝一夕,建立长期有效的奖励和处罚机制。奖励不在乎轻重,其目的是要鼓励进入飞行区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觉维护飞行区良好的运行环境;处罚仅仅是一种手段,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觉悟,贯彻安全精神,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才是最终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