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青花是用蓝色颜料画的吗?
2018-04-05 22:11

青花是用蓝色颜料画的吗?

原标题:青花是用蓝色颜料画的吗?

马未都先生有句话说得好:“元青花一诞生就是个巨人。”但这违背常理与常识。换一个说法或许容易理解:它是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青花料实际呈灰黑色,看上去毫无美感

青花瓷是这样一种瓷器——它在白色的瓷胎上绘有蓝色的画面,或是纯粹装饰纹样,或是一幅山水画,也有可能画花鸟或者人物,甚至是几种画面的结合。不过画面都被一层透明的釉覆盖。釉面坚硬而稳定,本身既不会起什么变化,日常生活中也极难被破坏,无论是放在火上烤,还是放在水里煮,甚至数百年埋在土里,都安然无恙。在陶瓷上,这是人类第一次可以用鲜艳的色彩来进行绘画,并且这样的绘画完全不会受到恶劣天气以及外在环境变化的影响,甚至人为的破坏都极其困难(除了将瓷器砸碎),这意味着美好,且不朽。在人类所有的艺术创造中,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

制作一件青花瓷器,比如一个碗,首先要将加工好的泥土材料和上少量水,便于塑形,然后把它放在轮车上进行拉坯成形(《人鬼情未了》中的浪漫镜头就是在拉坯,当然成形的工艺有很多种,不同的器物适用不同的成形工艺),半干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精细处理,比如要把坯的表面修平整(即修坯,是复杂而精细的工序),完成之后的坯要等它完全阴干,接下来就可以进行青花的彩绘。青花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氧化钴。天然的青花料中除了氧化钴,还会混有其他的元素,比如铁或锰,当然还有很多无用的杂质。这些都会对最终呈现的蓝色色调产生影响,形成瓷器史上各种迥异的风格。

我们看到青花瓷画面呈蓝色,很容易误以为是以蓝色的彩料进行绘画,香港大导演李翰祥的《风月奇谭》中的一个故事发生在瓷作坊,其中一个镜头里,画师们用蓝色的颜料在瓷坯上画“青花”。

事实上青花料是灰黑色,看上去毫无美感,直到 1300℃左右的窑火高温,使它火中涅槃,才成就美丽和不朽。

青白瓷是南方尝试烧造北方白瓷的产物?

不过画好青花的坯体并不能直接放入窑中,还需要在外面附着一层釉。釉是泥浆的状态,上釉之后,完全把画面盖住,烧成以后,才变得透明,让青花的纹饰透出来。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青花瓷的诞生至少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准备:白瓷、透明釉以及色料。当然,三者都要依赖烧制的技术。

宋代景德镇青白瓷首先在技术上做了极为扎实的铺垫。青白瓷瓷质的白度已经接近现代优质陶瓷的白度标准,事实上,有学者认为青白瓷的说法本来就站不住脚,它就是白瓷,是南方尝试烧造北方白瓷的结果,不过还残留了一些青瓷的特征。

另一个重要的准备是透明釉。如果瓷是肌骨,釉就如衣服,青花算是文身。想象一种极端的情况,如果青花外面罩上一层蓝釉,那就什么都看不到了,如果是青釉,效果当然也是大打折扣。最好的办法当然是透视装,看得清楚。青白瓷虽然有青之名,但与青瓷相比,只能算是白里泛青,后世称为影青,可见其淡,近于透明。有了透明釉,青花清晰的展现才有了可能。

接下来,主角便可以登场。好的青花料,产自波斯。最好的一种青花料“苏麻离青”,便在此时随着商路辗转到达江西北部的这个小镇。而最好的青花瓷,又沿着苏麻离青来时的道路,回到它们所产的地区。

有了“二元配方”,烧制瓷器不再被单一材料束缚

景德镇陶瓷最初的辉煌,源于当地所产的优质瓷石,这种瓷石经过粉碎、淘洗、陈腐等多道工序,变成可以塑形的泥土,经由各种不同的成形工艺,塑造成所需的器形,然后上釉、高温烧制,成为白中泛青、温润如玉的瓷器。可是,有宋一代数百年的开采使用,使得表层最优质的材料使用殆尽。深采来的下层未经风化的瓷石,质量显著下降,直接影响到瓷器的品质。

这一危机,南宋以来已初露端倪,随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严重。如果不是元代发生的那件改变世界陶瓷史的大事,景德镇或许就此走向衰亡。

这件大事,便是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不要以为发现了一种新的更优质的材料,便能取代旧有材料。事实上,高岭土并不能单独用来烧制瓷器(这就是欧洲一直都有高岭土,但 18 世纪之前根本烧制不出瓷器的原因)。它的使用,在于通过加入原有的瓷石材料,混合之后,可以大大地提升瓷器的硬度和白度。这种混合后的新材料,其品质甚至超过了最优质的瓷石材料。

景德镇的匠人,对瓷石与高岭土的混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说,高岭土是骨,瓷石是肉。骨肉均匀,才能烧出最优质的瓷器。历史上,把这称为“二元配方”。

二元配方不但提升了瓷器的品质,也使得人们对材料的使用和认知,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自此,烧制瓷器不再被单一的瓷石材料束缚。瓷石材料匮乏便足以使一地的窑口趋于灭亡的窘境自此终结。

景德镇陶瓷最初的辉煌,源于当地所产的优质瓷石,这种瓷石经过粉碎、淘洗、陈腐等多道工序,变成可以塑形的泥土,经由各种不同的成形工艺,塑造成所需的器形,然后上釉、高温烧制,成为白中泛青、温润如玉的瓷器。可是,有宋一代数百年的开采使用,使得表层最优质的材料使用殆尽。深采来的下层未经风化的瓷石,质量显著下降,直接影响到瓷器的品质。

这一危机,南宋以来已初露端倪,随时间的推移而日益严重。如果不是元代发生的那件改变世界陶瓷史的大事,景德镇或许就此走向衰亡。

这件大事,便是高岭土的发现和使用。不要以为发现了一种新的更优质的材料,便能取代旧有材料。事实上,高岭土并不能单独用来烧制瓷器(这就是欧洲一直都有高岭土,但 18 世纪之前根本烧制不出瓷器的原因)。它的使用,在于通过加入原有的瓷石材料,混合之后,可以大大地提升瓷器的硬度和白度。这种混合后的新材料,其品质甚至超过了最优质的瓷石材料。

景德镇的匠人,对瓷石与高岭土的混合,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们说,高岭土是骨,瓷石是肉。骨肉均匀,才能烧出最优质的瓷器。历史上,把这称为“二元配方”。

二元配方不但提升了瓷器的品质,也使得人们对材料的使用和认知,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自此,烧制瓷器不再被单一的瓷石材料束缚。瓷石材料匮乏便足以使一地的窑口趋于灭亡的窘境自此终结。

六七百年的技术准备,才烧出了优质青花瓷

理论上,只要能烧出白瓷,而又恰好有青花料,就可以烧出青花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现在的考古发现,青花瓷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刚好也是在白瓷大兴之时,南青北白,是当时瓷业的基本格局。

可是唐代的青花完全没有得到哪怕些微的关注。原因其实并非生不逢时,而是唐代的青花瓷实在太过简陋,白瓷不够白,青花也不够蓝,丝毫没有吸引人之处。

所以,理论上要烧成青花瓷并不难,但烧出优秀的青花瓷却需要技术上的充分准备。自唐至元,六七百年的时间,这样的技术准备才基本完成(前文已经详述这些准备)。

青花瓷烧造的困难,是要同时解决胎、釉、青花三个方面的技术难题。而在此之前,各窑口瓷器的烧造,往往只需要注意一个方面。比如著名的汝窑、钧窑,胎质都不好,不过釉色烧得精彩,就把胎体隐藏了。三个方面的技术难度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差不多有着几何级数增长。如果解决釉色的难度是 10,同时解决釉色、胎体和青花发色的难度可能就变成了 3 个 10 的乘积——1000。

一件青花瓷的烧造,在工艺上,对胎、釉和青花发色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还必须兼顾到三者之间的配合。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整件瓷器功亏一篑。比如胎如果不白,因为是透明釉,就直接暴露出来,很不好看;如果釉厚了,青花的色调就会像蒙了一层厚厚的膜,变得模糊不清;而没有好的青花料,又不可能烧出漂亮的蓝色。即使胎、釉都好,也有优质的青花料,但烧成的温度或氛围不恰当,青花的色调就可能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所以,理论上要烧出一件好的青花瓷,与烧出一件好的汝窑瓷,在工艺的难度上,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可以说元代青花瓷的诞生,成为陶瓷史上的一道分水岭,此后,景德镇一路高歌猛进,而其他窑口止步不前,从而渐渐衰落,甚至完全被历史淹没。少数窑口因为某些特点,还能延续发展,但完全无法与景德镇窑相提并论。以至于天下的瓷器最终被分为两种:景德镇窑与非景德镇窑。

而元青花进入公众的视野,不得不提到 2005 年,当年 7 月 12 日,在伦敦佳士得举办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以折合人民币 2.3 亿元的价格成交,创造了中国古代陶瓷艺术品拍卖的新纪录。一夜之间,元青花忽然闯入公众的视野,影响巨大,以至于如今人们说起青花瓷的时候,脑海里冒出的第一个词,居然是在历史上消失数百年的“元青花”。

捡来的瓷器史

作者:涂睿明

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定价:6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