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给清明祭祀 撑起法治之伞
2018-04-05 22:11

给清明祭祀 撑起法治之伞

原标题:给清明祭祀 撑起法治之伞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是人们缅怀先人、祭奠逝者与传承文化的重要节日。以法定形式固化这个重要传统文化仪式,为人们追思感恩祖宗与传承家族荣誉提供制度保障,也为国家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依据。我们祭祀先人与缅怀英烈,不只是要做好文明宣传与普法宣传,更要用法治为祭扫活动撑伞护航。

相较于制度层面的法律构建,法律比信仰更为重要。由于坟地多位于偏远地区,执法监管难以覆盖。不少地方清明祭祀烧纸、放鞭炮等不文明现象大量存在,因祭扫不慎而将周边植被森林点燃引发大火的现象屡屡发生。在每年清明时节,媒体对由祭祀而引发的火灾事件均有报道。放眼全国,虽说民众对放火行为并不存在主观故意,但应合理预见烧纸钱与放鞭炮等行为易引发森林草地火灾。遗憾的是,多数人并未事先做好预防措施,相关部门应依法对行为人过失引起火灾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予以查处,乃至追究刑事责任。

从清明祭祀习俗传承来看,烧纸钱是最为传统的祭祀产品,清明时节“纸钱飞”也古已有之,但原本缅怀先人的“黄纸银锭”却被商家仿制成了人民币。从法律角度来讲,制作、仿制、买卖人民币图样等行为属于禁止行为。因此,仿制人民币的冥币为了追求仿真效果而在印有“中国冥民银行”“中国冥都银行”等字样的行为明显违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安机关和工商部门对此要依法予以查处。

与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祭祀用品同样被关注的,还有近年来出现的“远程服务”。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悄然兴起的“代客扫墓”“网上祭拜”等依托互联网技术形成的虚拟空间的建墓、祭扫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异地就业且离家较远人群的祭扫需要,但也存在着个人信息泄露与随意定价、违约等隐忧。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今天,清明祭祀除了文明宣传,更需法治为祭祀撑伞护航。设定清明节法定节假日是法治护航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发扬与传承的起点,将整个清明祭祀活动纳入法治轨道是法治护航传统民族文化发扬与传承的继续与深化。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更应为传承与保护老祖宗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撑起法治保护伞,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文化牵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