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如何传承邹碧华精神
2018-04-06 11:06

如何传承邹碧华精神

      

        时光飞逝,碧华院长离开已经三年多了,当听着电影《邹碧华》主题曲中响起“永恒路上,怎能没有我;点灯的人,怎能没有我”时,很多画面、很多细节不时在脑海中浮现,感慨万千。无论是和碧华院长在长宁区法院共事的五年,还是与他一起在上海高院短暂的一年,那些日子都可以说是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一名年轻人,在自己工作的第一个十年里能够亲眼目睹、亲身体会一个优秀法律人身上传递出的“对法治的信仰、对初心的执着、对责任的担当”,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对自己灵魂的铸造。

有人说,唯有离别,才是人生。即使有过浓墨重彩交集的人,也会难免有渐行渐远那一天。但即便如此,今年离碧华院长去世已经三年多,我们有很多人,甚至包括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仍然在怀念和追思他,将邹碧华精神视为一种永恒的精神和宝贵的财富。


为什么他能引起这么多人思想和内心的共鸣,特别是在年轻一代的法律人中凝聚这么巨大的力量?我想是因为大家在他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记得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讲到“作为领导者,必须有能力改变或引导人们的价值观。这意味着他必须成为一名‘灵魂的工程师’。要改变人们的灵魂,必须自己先具有高尚的信仰,才有可能去激励别人,才能在涉及重大选择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才有有事业感、使命感,才会有事业的献身精神。”信仰是一种高境界的意识,它为我们确立坚定的价值导向。人们常说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恒古不变的,一个是高悬头顶的日月星辰,另一个就是深藏内心的高贵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把信仰形象地比作共产党员的精神之钙。从碧华院长的身上,我也真正地感受到,一个内心有坚定信仰,并矢志不渝践行信仰的人,一定能做成常人做不成的事,一定能赢得大家打心底的认同和钦佩。



在长宁区法院担任院长时,他是出了名的工作狂,每天像陀螺一样转不停,几年里面我陪他最多的就是去各个法庭旁听庭审、现场讲评,去各种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家都非常好奇,为什么这个领导有用不完的精力,我也半开玩笑地问他:“邹院长,你是不是吃人参的?”他回答我说:“当我们把信仰看作生命一样重要的时候,我们就能够为信仰去付出我们的时间、精力甚至生命。”如果不和他共事,可能我不会相信这个答案。但那几年的共事,让我深深感受到这确实是信仰的力量,正是信仰,支撑起他超越常人的敬业、勤勉和执着,使他成为我们大家眼里的“永动机”。

在上海高院担任司改办主任时,他在没有先例可循、没有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顶住压力、冲破阻力,他说“改革怎么可能不触及利益、怎么可能没有争议,该担当就要担当,要把改革一点一点往前拱。”透过他的信仰,我也真正了解了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支撑他在改革面前,不计个人得失、无比执着。

2018年春节网上热议18岁,因为99年出生的人已经成年了,意味着90后悉数登上人生舞台,而我们80后,最小的也已经28岁,迫近而立之年。记得碧华院长曾经说过“法官的职责使命是50后、60后法官该有的担当,也是70后法官该有的担当,未来还会有80后、90后法官接过船桨,把司法事业推进下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作为80后的法院人,如何承担起“新时代”赋予我们这一代法院人的使命和责任?我想就从传承邹碧华精神做起。


如何传承?第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开门见山,就提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并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对于年轻法院人来讲,也要坚定崇高的法治信仰,只有将对法治的信仰作为内在的驱动力,才不会在坚守和放弃之间徘徊、纠结。第二,要知行合一,实干为先。信仰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踏实地实干干出来的。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贵在实践”。有了信仰信念,付之于实践,从中获得成就感,才能进一步坚定对法治事业的无限热爱。因此,信仰和实践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坚定信仰,就首先要从做好本职工作开始。



回顾过去的三年,我们接过了碧华院长的接力棒,将改革进行到底,攻一个个难关、破一个个难题,这一路的付出就是最大的收获。三年过去了,无论对于上海高院司改办还是我个人来讲,碧华院长始终都在、没有离开。他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司法改革事业蹄疾步稳,始终不断在推进,也希望我们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作者系上海高院办公室副主任,原长宁法院院长办秘书、原上海高院司改办成员,邹碧华遗作《法院的可视化管理》的整理者之一)

作者陆伟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编辑: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