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小荷包 变身旅游商品
2018-04-12 11:10

小荷包 变身旅游商品

原标题:小荷包 变身旅游商品

本报实习记者 王臻

“老板,这个荷包怎么卖?”

“这个是十六色牡丹,我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做的,200元。”

客人口中的老板叫李有芬,57岁的她是贵德县尕让乡席笈滩村的一位农民,如今凭着灵巧的双手开始以制作和售卖荷包为主,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3月29日,李有芬带着自己精心制作的五彩荷包来到2018大美青海旅游企业交易会寻找销路。在展示大厅内,展位前被悬挂起的五颜六色的荷包总是博得众人眼球。

一只只憨态可掬的白兔和伶俐小巧的老鼠,一朵朵五彩盛放的牡丹和大小不一的绣球,还有梨花、桃花、杏花、莲花和形态各异的十二生肖,这些用布匹、绸缎、丝线纯手工做成的荷包,下面挂着彩色流苏,因为色彩浓郁、精致非常,时不时引来驻足者洽谈合作或咨询购买。

“你直接加我的微信吧。”面对四五家有合作意向的企业,第一次来李有芬有些紧张,不知道如何介绍自己的产品。

桌上摆放的一百多件荷包都出自她一人之手,有人想要合作让李有芬十分激动:“那时候就是在家务农,这些东西也只是农闲时做的小饰品,起初就想着挂在自己家里,而现在想都没想到能靠这个赚钱!”

虽然荷包的灵感都来自李有芬一人,但是她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都以不同形式,不同色彩通过不同的荷包表现出来。蓝色的开屏孔雀是从电视上看来的,维妙维肖的梨花是家乡特有的,桃花、牡丹是自己家院子里种的,一些复杂的花纹是自己创作的,纷繁的颜色和样式都能看出李有芬一双巧手的用心。

8年前,李有芬还只是守着自家0.6公顷耕地的农村妇女,由于没有文化也不识字,属于自己的收入基本为零。“情况最好的时候也就是端午节前后在贵德县城内卖卖荷包,最多的时候几天下来也就能挣个200到300元。”

现如今,李有芬通过荷包一年就有6000多元的收入,不仅可以帮家里贴补家用,还有了零花钱:“我现在特别有成就感,不仅能把我们青海人的乡村文化推广出去,而且自己的手艺还能给家庭带来一份额外的收入,这在以前想都没想过。”

“我平时就喜欢做这些手工,现在我的手艺不仅能赚钱,还有这么多人喜欢我做的东西,那就是最高兴的事。我还准备把刺绣的活再好好学一学,多做新的东西,让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也让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知道我们青海丰富的乡村文化。”李有芬自信满满的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