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全球化挑战下的国有企业
2018-04-12 11:10

全球化挑战下的国有企业

原标题:全球化挑战下的国有企业

  ■ 本报记者 邵长春

  在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浪潮中,国有企业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11日上午,国务院国资委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期间举办了主题为“国企改革:市场融合 开放发展”的分论坛,这也是国务院国资委首次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期间举办分论坛。来自政府、企业和学界的中外嘉宾齐聚博鳌,共同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焦点问题。

  全球化的挑战

  开放中的国有企业

  习近平主席在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也引起了当天论坛上中外嘉宾的强烈共鸣。

  欧洲智囊团荣誉主席、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说,习主席的演讲是非常重要的信号,那就是中国将张开双臂欢迎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合作,他非常认同演讲中提出的多边主义,“包括各国政府、公有企业、民间团体,非政府组织等,要共同对话应对全球问题。”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肖亚庆说,习主席的主旨演讲,开启了中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也吹响了中国企业和全球经济融合的号角,让国有企业深受鼓舞,国有企业既要拥抱外资企业进入,也要积极“走出去”,在并购的过程中不一定坚持要100%控股,而是要按照新的时代变化,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谋求共同发展与进步。

  在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看来,当今时代全球化越来越深入,中国很多国有企业不仅具有竞争力,更是全世界市场的领导者,是非常具有优势的强势企业,他们要从内部强化竞争意识,加大对外开放,明智地进行全球化布局,在进一步增强中国企业中国经济发展势头的同时,让全世界受益。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李建红则表示,对国有企业来说,随着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全球化的挑战已经越来越多,上一轮招商局集团的开发,当时还主要靠的是优惠政策;而在新一轮的改革开放中,就不光靠优惠政策,还要淘汰低端的落后制造企业,引进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先进装备制造的研发,并在“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港口地区复制蛇口模式,改善当地经济。

  国有企业太大了吗?

  关键还是核心竞争力

  关于中国的国有企业的规模问题也引起了嘉宾们的热烈讨论。在拉米看来,国有企业可以考虑得更长远,避免短期的投机行为,如在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加大投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问题是要确定好国有企业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国有企业的规模,让它的规模不会阻碍市场的公平竞争,公有企业不会受到特殊的照顾,如更低的融资成本。

  对此,肖亚庆表示,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国有企业也已经成了市场竞争的主体,包括在“一带一路”倡议下走出去的国有企业,都是按照国际规则公平竞争。未来国有资本还要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但过程中必须按照市场规则,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和世界先进企业的合作,如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的97家央企中,绝大部分和国外的公司有着各种形式的合作。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说,近两年在达沃斯论坛上和美国企业家多次交流,问到他们为什么愿意和中国的国有企业合作,他们说了三点,一是从来没想过中国的国有企业有如此好的技术;二是体会到它的巨大规模和产业链;三是中国国有企业对国内国际市场了解的深度。这些因素加在一起,让他们特别愿意和国企合作,也真实反映了国企在国际企业界的地位。

  而在李建红看来,无论国企、民企还是外企,它的大和小,既要在国内分析,更要放在国际大格局中,国有企业达到中国领先还不够,要向世界一流努力,有些产业达到世界一流,还要达到世界领先,“不能只在一个国家地区分析,最终要在国际竞争中看它的大小和强弱。”

  博克纳也表示,不必过于纠缠国有企业的规模大小问题,而应该把精力聚焦到如何让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中国要进行新一轮的开放和创新,不仅是对外资开放,对中国的私营领域也会做进一步的开放,所以未来中国的私营企业和外国资本,都将会有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国的国有企业,要把思考的维度放大,考虑自己在全球市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本报博鳌4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