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国内 > > 在贫困中耕耘自己
2019-01-16 17:59

在贫困中耕耘自己

原标题:在贫困中耕耘自己

本报记者 陈 曦

匆忙洗了把脸,包里装好水和干粮,走向牛棚……8月18日,随着东方的天际泛出淡淡的红日,家住西宁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向化藏族乡立树尔村的颜清栋又开始了一天忙碌的生活。

“虽然每天起早贪黑,但感觉很充实,儿子马上要开学了,开学前准备卖一头牛交学费。”手中挥舞着鞭子,看着成群的牛走向草场,颜清栋的眼中有看得到的满足感。

时间回到2015年,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让颜清栋一家人陷入了窘迫的境地,儿子金榜题名原本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但上学的学费以及生活费却成了这个贫困家庭最大的烦恼。

由于缺少技术和思路,过去颜清栋只能在村子周边打零工和放牛,虽然每天早出晚归地忙活,但每个月却只有几百元的收入,生活十分艰难,全家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才凑够了儿子第一年的学费。

“贫穷怪不了别人,更怪不了孩子上学,就是没有一技之长,没有本事把日子过好。”说起过去,颜清栋的话语中满是感叹。

然而在2015年的11月,村里的第一书记方明和扶贫工作队的到来为一家人带来了希望。

了解实际情况,交流想法,打开思路……在工作队多次入户走访后,颜清栋确定了要走规模化养牛的“脱贫路”。

“太感谢方书记了,要是没有他们我哪里会知道党和政府还有这么多的好政策,也不会知道放牛还需要学习很多知识。”

仅仅一个月后,在方明的帮助下,用扶贫资金购买的3头西门塔尔母牛走进了颜清栋家的牛棚,也彻底激发了颜清栋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他每天天没亮就赶着牛进山了,天黑了才回家。

然而打开思路的颜清栋知道想要摆脱贫困,光能吃苦是不够的,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武装自己的头脑。所以每一次村里的养殖技能培训他都是第一个到场,并且做着详细的笔记,不仅如此,他还多次主动去附近县城参观学习。

“满满的干劲,不觉得累,过去穷怕了,这些牛就是我们一家人过上好日子的希望。”颜清栋笑着说道。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16年6月,通过学习扶贫政策,逐渐走出困境的颜清栋了解到了贫困户免息贷款的政策。已经拥有养牛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他萌发了再进一步的想法。

在与方明和工作队商量后,得到支持的颜清栋向农信社贷款3万元,又向村互助协会借款2万元,用来购买了20头牛犊,扩大养殖规模,也同时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清栋育肥牛家庭牧场”。

每天精心准备饲草,打扫牛棚卫生,放牧,学习病害预防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认真的经营,2016年底,颜清栋将成功育肥的20头牛以每头8000元的价格全部卖出,纯收入达到了7万元,不仅还清了贷款,还第一次赚到了过万元的收入。

“现在真的是信心十足,今后计划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等有足够经验了以后还要带动村里像我一样的人一起富起来,把日子过得更好。”说起未来,颜清栋充满了信心。